【曹老师现场点评】
很多学校都严禁学生带手机进教室,但此现象在班级管理执行过程中却常常屡禁不止,让班主任们束手无策。吴仁华老师在处理学生带手机进教室的问题上是比较灵活的。首先,他能让学生明白纪律要求,不是不能用手机,而是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有节制地使用手机,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其次,他通过组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知行统一。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时“导”比“堵”的办法更能化解难题。
如今的中职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机。
追求新潮时尚的他们,常常以拥有某种功能或某种品牌的手机为时尚。时不时有学生将漂亮的手机带回学校,在同学中显摆,更有甚者偷偷将手机带进教室聊天或玩游戏。尽管学校和班主任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通信工具进教室,但时有学生“铤而走险”,与教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对这种学生,我们当教师的,既不能打,也不能骂,更不能搜身,不能强夺,这对教师处理学生违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所带的电气自动化班,班上男生占了大多数,是全年级后进生最集中的班,也是大家公认最难管的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违纪现象层出不穷。
收到学生的“线报”:班上时不时有学生偷偷带手机进教室玩。我想,是该刹刹班里的这股歪风了。
这天,学生在上晚自习,我跟往常一样,从教室后门进去“突击检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种方法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收获”。我站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看到了朱同学正埋头专注地盯着手机看。这时,有同学小声向他发出了暗号:“班主任来了”。他看得太投入,没有一点反应,直到同桌用手碰他,他才觉醒。在他将手机放进口袋的瞬间,我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
他惊讶地看着我。
终于给我逮到一个了。当时有个念头在我心中一闪而过:要他当场交出手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他一顿,来个“杀一儆百”。但转念一想:朱同学是一个平时上课爱讲小话,下课喜欢追逐打闹,学习成绩中下,喜欢交朋友,在班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活跃分子”。他的最大特点是特别爱面子,我要他当场交出手机,如果他死要面子不肯交,我设想中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我决定将这件事低调处理,于是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我把手伸到他的口袋旁,示意他交出手机来。他当作没看见,一直低头沉默,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看得出他正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明白,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以后学生带手机进教室的现象将更加泛滥。
“我跟你讲三点,听完以后,交不交出手机你自己决定。”我收回手,对他说:“第一,你不想交出手机说明你不肯承认你刚才玩了手机,但这事不仅老师看到了,也有同学看到了,如果你坚决不交出,大家想到的不是你失了面子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诚信的问题。第二,你不必担心手机交出来后会长期没手机用,我会让你的家长来学校领回手机,等你在学校表现好了就建议你家长把手机给回你用。第三,如果知错能改,主动认错,接受老师的教育,学校最多在全级通报你的违纪情况,但如果不认错,你除了违反学校的手机使用规定外,还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和老师教育,那处分肯定要加重,而且还要全校公布,通知你家长到校协助教育。”
朱同学低着头,紧咬着嘴唇。看得出,他正在进行激烈的内心挣扎。几分钟后,朱同学从口袋里掏出了他心爱的手机交给我。那一刻他那一直紧绷的表情也得到了放松。接着,我当着他的面和家长通了电话,家长很支持学校的做法,说手机暂由我代为保管。
我叫朱同学在我身旁坐下,心平气和地跟他分析学校为什么要规定学生不能将手机带进教室使用:“第一,如果学生临时有事要联系家长,可以到老师办公室借电话打。第二,学校的纪律这么严明,你带手机也只能偷偷地看,要随时防备老师的突然袭击和同学的举报,心里一直会紧张兮兮,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习,影响了班风学风。第三,如果学校不做出这样的纪律规定,老师也不管,那将可能出现老师站着讲课,学生坐在下面用手机玩游戏或聊天的局面;如果学校变成这样,你们还会选择来这里读书吗?你们来这里还能学到技能吗?”
这时的朱同学已恢复了平静,一脸羞愧。最后他鼓起勇气说了句:“老师,我错了。”
这件事处理到这里,对朱同学已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由个体教育转化为班级整体教育的契机。在这周的班会课上,我在班上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反方的辩题是“学生不该带手机进教室”。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朱同学在同学的推荐和鼓励下同意担任了反方的一辩手。在辩论赛上,他将我当天对他讲的话运用到他们的论点上。最后经过同学投票,他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我对辩论赛做了点评,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朱同学态度转变的欣赏和肯定,他也欣然接受了我选他当监督同学使用手机的“纪律委员”的提议。
为了奖励他,我决定用他那心爱的手机作为奖品。他接过奖品那一刻感到非常的意外。我看到他的双眼满含泪水。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班主任感言】
在教育战线上,我跋涉着,也收获着,以爱心的奉献,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源自:《班主任工作“第一现场”与“理论串烧”》 · 曹永浩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