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师现场点评】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刚栽下去的小树有三条木棍在支撑着它,就像我们的学生成长,只有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张志添老师担任了三年的班主任,年轻的他知道发挥教育的三结合作用。张老师的教育故事讲述了一个不服从父母管教,最后却可以听从老师教育的学生的故事,很好地印证了我们平常所讲的学校与家庭结合的教育效果。他是怎样去占据学生心灵的呢?让我们走进张老师的教育现场。
“铃……铃……铃……”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打断了我讲课的思绪。
拿出手机一看,是学校德育处的电话。我稍微安顿好学生就直奔德育处。
在踏进办公室大门的那一刻,我隐约感觉现场有着一种奇怪的氛围。德育处韦主任见我过来了,就开门见山地说:“张老师,你班的小李把家长都气跑了,你再和他做一下思想工作吧。”
我愣了一下,差点没反应过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就在上午,小李动手打了同学,打人的理由却是那么的荒谬——舍友潘同学去小卖部买杯面,于是他叫潘同学帮他带一包A牌笋干,潘同学去了小卖部,发现没有A牌的笋干,所以就没给他买。他不相信,然后自己去小卖部买了一包B牌笋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回到宿舍便怒气冲冲地一巴掌打到了潘同学的脸上。到了下午上学的时候,潘同学一见到我就哭起来,然后跟我说起了这事,觉得自己特别委屈,还说以后都不想上学了。他倾诉完后,我赶紧说了一些抚慰他的话。随后,联系了双方的家长到校协助教育,由于课时的原因,我把学生及双方家长带到德育处后便匆匆赶往教室上课。
在教育过程中,小李的父亲对他很失望,气急之下,抛下小李走了。
家长都气跑了,我还能有什么招呢?为了暂时给小潘同学一个交代,我只能先冷处理这件事了。我把小李叫出办公室。两个人走在校道上,相互沉默了10分钟后,我说:“小李,事情也发生了,我知道你心里也挺难受的,但你还是得回家冷静一下,这样也可以给小潘一个缓冲的空间,毕竟他一下子还真的很难排除内心的恐惧。”他点头答应。
回宿舍简单收拾行李后,我便带小李去坐公交车,夜色降临,车子却迟迟不来。在等待了大概10分钟后,小李说:“老师,您先回去吧,我自己在这等就好了。”
我说:“没关系,我陪你一起等。”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的脸颊上多了几滴泪珠。
他像下了很大决心,然后眼睛湿润地对我说:“老师,您还记得上次我和小吕冲突的事吗?”
我说:“当然记得。”
他说:“上次和小吕发生冲突,我承认是我不对,我也当面向小吕和他家长道歉了,但其中的500元医药费,我爸硬是从我每个星期的生活费中扣除。原来100元每周已经很拮据的了,现在每周又扣掉我25元,叫我怎么活?世界上哪还有这样子的老爸?”
听了这话,我终于明白了小李父子关系僵硬的缘由。
小李的话匣子打开了,跟我说了很多家里的事。他说,父母在八年前就已经离异了,他三年级开始就被安排到福建龙翔文武学校读全寄宿班,到了高一又被安排到长安读模具,周末都是和后妈一家人住在一起,父亲平时对他就像对企业的员工一样严格、苛刻……让他丝毫感觉不到家的温暖。说着说着,小李的泪水就禁不住涌了出来。
我把手搭在他肩膀上,连声安慰他。此刻,公交车来了,我说:“赶紧擦擦眼泪上车吧,到家给我发信息报个平安。”他“嗯”了一声便上了车。
我回到宿舍,给小李的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小李正在回家的路上,劝他不能操之过急,要相信小李能够变好,并把我的想法与小李父亲进行了交流。
大概40分钟后,我收到了小李给我的信息:“老师,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与信任,您是我遇到的对我最好的老师,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做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我的眼睛也开始湿润起来,为他幼小的心所经历的曲折人生,也为他发自内心的感悟。
这一次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经过在家一周的反省之后,他恳求学校再给他一次上学的机会,他承诺会痛改前非。返校后,他果然不负众望,简直换了个人一样,一改以前的“僵尸脸”,不仅待人彬彬有礼了,学习上也积极了很多,还跟我说想进学生会锻炼。于是我结合他坚毅的性格、健硕的体格和在文武学校锻炼的技能,让他带队组建了一个课间纪律巡查队和第二课堂的武术队。而我也时时找他聊家常、聊集体生活,并时时引导他如何与长辈相处,还常常和他一起运动——爬莲花山、打篮球、跑步……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成长,如今的他已经充满了阳光与自信,已经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学习的快乐,最重要的是他也渐渐学会了怎样去换位思考,替身边的人着想,理解父母的艰辛。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也在和他一起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当你给予对方发自内心的关怀并让对方感受到时,他就一定会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紧闭的心扉会朝你敞开。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扉了,打动学生的心灵了,才有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学生才能改邪归正、健康成长。这是班务管理的经验,也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一个法宝。
【班主任感言】
“让学生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默默地践行着。
(源自:《班主任工作“第一现场”与“理论串烧”》 · 曹永浩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