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抗战英雄点赞
政策理论

论文
153政策理论论文
政策文件
154政策理论政策文件

高考要来了!你焦虑吗?

——如何解读考试焦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21    点击数:7060    

先认识一下考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始的成人仪式就是最简单意义的考试,它将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分开来,以前的孩子变为成人,代际关系发生了改变,父母_子女关系也变得更为对等。

成人仪式消亡后,考试继承了它的主要特征,从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演变到19世纪以客观、匿名、书面试卷为主要形式,考试依然是个体生命史上的分水岭。

作为评价教学效果和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考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考试分数在人们进入高层次教育机构、获取各种证书以及寻找各种就业机会的过程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和以往的考试相比,如今的考试更加有效和理性,它已成为学习本身的一部分,对学习方式的把握,对个体发展内容与取向的控制,对工作岗位合适人才的挑选——考试的教育意义,作为一种辅助功能突显出来。从最初以精英选拔为目的到多元化,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强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是否应该设立考试制度”慢慢转为“如何适应考试,如何利用考试这一手段为教育服务”。

可以推断,未来社会中,考试仍将广泛“流行”,只不过人们思考更多的会是如何开发更灵活的课程、如何探索更先进的人员训练方法,如何使知识和技能变得更加有效,这种被有关教育专家称为“隐性教育计划”的方法将流行于考试制度与考试过程之上。

再接纳焦虑情绪

有一年高考前,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学生李凡硬被母亲拉去看心理医生,原因是父母看到儿子有一些紧张,怀疑他是否患了“高考焦虑症”。这位学生很不解,当着辅导老师对家人说:“求求你们了,别再整天念叨‘焦虑症’了。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一直都挺自信的,从来没想过跟‘焦虑症’沾边,你们整天把‘焦虑症’挂在嘴上,真让人受不了。”

事实上,每个人面临重要任务时,都会有焦虑、恐惧的情绪出现,它源自个体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识,可以提醒自己加强对当前事物的注意,激发身体潜能,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所以凡是遇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件,我们都难免兴奋和不由自主的紧张,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心理学家荷姆斯和雷赫以及台湾的苏东平、卓良珍都曾研究过生活中不同事件对人的冲击及影响,小到过一个假期,开一个欢快开心的圣诞party,都会使人们感受压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更何况如考试这样重要的事呢?

你也可能遇到过那些在重大考验面前“处乱不惊”的人,那么给他们打一个“情绪分”的话,一定是中等水平的分数,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保持适度的警觉,集中注意力,合理地管理时间,它会调动起身体各部分的潜能去实现梦想。这样说来,一个没有任何压力与紧张度的人恐怕也难以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适度的紧张会让我们感到时间的紧迫,比较兴奋,虽没有平常睡眠那么塌实,但也感到精力充沛,虽然也会在最初的考试阶段心绪难平,但通过调整完全可以投入考试。

所以请告诉自己或身边的人这样一句话——“我和所有的人一样会焦虑,我应该拥有这种积极意义的焦虑,唯此我才能帮助自己”。

保持适度紧张

体育竞技场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二?八”定律,大意是说,低水平的比赛中心理因素占的比重是二,技术占的比重是八;而高水平的比赛中,两者的比重正好相反,技术占的比重是二,心理因素为八。

早些年,《体育报》曾报道“世界飞人”朱建华的跳高实况,朱建华在跳2.31米时就开始紧张了,当默根堡在2.33米高度第一次试跳成功后,观众从电视转播里看到他脸上的肌肉都蹦紧了……

由于焦虑过度,朱建华发挥失常,屈居跳高比赛第三名。

接纳自己的情绪是第一步,其次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保持一种“良好感觉”的适度紧张。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恰当地处理和应用考试焦虑所附带的信息,通过调整自己的肌体与心理状态,调动自身的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以谋求最大程度的适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以访谈、问卷等形式对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之一是,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将高考当作平时考试。正因为如此,他们走上考场才能够情绪稳定,心情激动,他们都是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超常发挥的。难怪被访谈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高兴不是紧张,因为我们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读懂情绪

一般来讲,考试焦虑通常指由特定的应试情境激发,受个体认知评价、人格特点、学业能力等众多身心因素影响,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模式的比较持久的情绪体验。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及行为三个层面。

从认知层面来讲,焦虑会导致两种障碍——认知过度和认知缺陷。如有的学生过分关注考试结果,有的学生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有的学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有的学生缠绕于过去失败的经验,有的学生不能自控地想一些无关的事情等,这些都是认知过度的表现。认知缺陷与认知过度相对,指的是由于前述“自我卷入式思维”过多而使记忆力、注意力受到阻碍,不能集中精力、妨碍灵活思考。

生理情绪成分是第二个重要的成分。德国一个研究小组考察了大约500个考生的临床症状。他们发现所有考生都有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血糖水平升高的生理反应。72%的考生有胃部空虚感,62%的考生双膝发软,63%的考生感到口渴,49%的考生喉头发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高考试焦虑的孩子都会无意识地卷入并纠缠于上述疾病中。

在行为层面,焦虑习惯性地表现为逃避、退缩等方式。如发呆,找借口拖延时间;缺乏信心,多余动作增加;反复检查作业,不能有效组织学习,在考场上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完卷子,早早离开考场等。

在求学诸阶段,中学的学业压力比较而言要更大些,因此考试焦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因素、成熟水平、健康状况、认知评价能力、知识经验、应试技能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不同,其表现出的情绪体验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判别考试焦虑的方法有许多,可以通过观察、体验的方式对自身状态进行评估,也可以做一些有关考试焦虑的问卷,还可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通过别人反省自身;求助心理专业人士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一些比较规范、科学的方式如谈话、作品分析、量表等,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情绪体验、行为反应、认知缺陷、考试技能和有关人格因素作必要的诊断和鉴定,能够有的放矢地提供一些合理化的辅导与训练方法。

体验考试成功

“今天是期末考试,所以我心里非常紧张……走进教室突然发现班里张灯结彩,黑板上有许多画,正中间写着‘我能行’三个强劲有力的大字。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抛到了脑后,坐下来想着平时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这时孙老师抱着一大摞卷子走进教室。马上要考试了,我的心里又紧张起来,我小心地从一摞卷子中挑了一张粉色的(A)回到了座位上,把卷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有些题我们可从没练习过。开始考试了,在老师的安慰下我渐渐平静下来,做到中途有一道题不会做了,我急得抓耳挠腮,这时我抬头看了看黑板上三个大字‘我能行’,这几个字鼓舞了我,我又仔细想了想,终于求得了答案。我开始检查了,嘿!全对!我看了看表,已经到交卷的时候了,一想到卷子全对我就高兴。铃响了,下课了,考试结束了,我一点也不紧张了,因为我相信我自己……”

这是北京光明小学的一个学生写的关于考试的作文,标题是《我能行》。从“我赶走了‘怕虫’”、“相信自己”、“第一次考试”、“我成功了”、“我终于获胜了”、“我的成功与失败”……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到学生出自真情的心路旅程。

光明小学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我能行”的教育理念,多年来该校在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协同等多方面对“我能行”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在考试与评价方面,纸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和使用考试结果,如何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快乐,培养他们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一直是光明小学学业评价探索的重点。将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和注重期末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延续纸笔考试的形式与开发开放式考试形式相结合;将单一的知识考查和展示学生整体素质相结合;将考试的评价与平时的质量监控相结合,是光明小学通过理论引领、立足实践总结的经验。

如通过及时反馈、作业即时评价、日常展示、档案袋、成长记录、单元作业、《学生成长手册》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成功;一、二年级实施平时作业用“红旗”、“红花”、“火炬”加批语,期末考试进行口头、动笔、动手、纸笔测验多种形式以及“很好”、“可以”、“再努力”的模糊方式评价;中高年级按月分项,分阶段考核,课堂记评、日常作业、单元作业、月考核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权重综合期末成绩,评定等级,激励学生全过程学习;语算考试后,还用一天时间让每个同学展示才华,如绘画、弹琴、献歌、跳舞、朗诵、讲故事、做手工、踢球、跳绳等,促进了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如果学生通过考试能够体验成功与快乐,他们还会如此焦虑吗?”

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的这句话不由人思考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