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抗战英雄点赞
浩歌中华

浩歌中华
160浩歌中华浩歌中华
我为祖国读诗
161浩歌中华我为祖国读诗
我为祖国代言
162浩歌中华我为祖国代言
悦读中华
178浩歌中华悦读中华

第九篇 视死如归杨靖宇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0.23    点击数:8794    

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区,坐落着以抗日名将杨靖宇命名的靖宇县。东北抗日联军第一

军军长杨靖宇,曾在这里抒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日诗篇。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

字骥生,回族,河南确山人。

    九一八事变以降,东三省沦陷。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际,爱国军民奋起反抗,“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战歌。杨靖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率

领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纵横驰骋,威震一方。敌人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他坚定地表示:“为

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侵华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

指出,这个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杨靖宇继续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为了鼓士气、壮军威,他还创作了《四季游击歌》,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雪地里游击不比夏秋间,朔风吹大雪飞雪地又冰天,风刺骨雪打面手足冻开裂,爱国男儿不怕死哪怕艰难。”而这一幕,后来竞在他身上真实地上演。

    1940年初到2月中旬,在50多天的时间里,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一部与敌作战40

多次,有时一天要打好几仗。战斗过程中,部队蒙受重大损失,从1400多人锐减到400

人。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主力北上。杨靖宇则率领警卫旅东

进,转战于吉林漾江(今靖宇),却因叛徒出卖落人了敌人的包围圈。到了最后,身边仅剩的

几名战士或负伤转移,或舍身成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孤身一人与敌周旋五昼夜,身

体多处冻伤,更要命的是随身带的干粮早已告罄。身处北国的林海雪原,又逢一年中最寒冷

的时节,面对强敌环伺的险境,杨靖宇明知逃脱无望但宁死不降,不停用手枪向敌射击,一

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原本还寄希望于劝降的敌人,只能向他开火。223日下午,杨

靖宇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对于杨靖宇的英勇和顽强,日军颇感惶惑:他自215以来已陷人重重包围之中,

食物来源早已被切断,这些天究竟靠什么生存?为解此疑惑,日军命令当地医院的医生将

其解剖检查,想从他的胃肠里找到答案。剖开杨靖宇的遗体后,人们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

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一粒粮食也没有。见此情景,在场的医生、护士纷纷掉下了眼泪,连日军也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竞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多年以后,据杨靖宇的警卫员回忆:“司令经常对大家说,咱们打仗别怕死,为国家牺牲了,下一代不就不当亡国奴了吗?死都不怕,还怕苦吗?你等我,我等你,谁来救国?等到

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咱们就自己当家作主了。”不难看出,正是这种朴素而高尚的爱国主

义精神,促使他救国身先士卒、救民不甘人后,支撑着他在冰天雪地里不怕困苦艰难奋斗,支撑着他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战斗到最后一息。

    其实,“杨靖宇”只是这位抗日名将出于工作需要而使用的化名,他的本名反倒鲜为人

知。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或许革命者的姓名并不重要,只不过是从事革命活动的符号。杨靖

宇作为象征中国人民独立精神的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英雄事迹的鼓舞下,中华儿女空前

团结起来,浩浩荡荡的抗日军民前赴后继,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战后许久了,当年划开杨靖宇胃部的岸谷隆一郎,终于还是忍受不了英雄烈举的震撼,内心不堪折磨,直至剖腹自杀。他在遗书中忏悔:“中国拥有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参考文献:《我们的价值观 爱国》翁卫军 主编